那些日子虽然已经过去,然而当时的惊恐、焦急、痛心已经深深地刻在记忆中,对地震灾区的牵挂也一直未能放低。
时隔三年多,在2011年9月7日下午,我们的车离开绵阳向北川而去。公路平整而美观,据说很多郊县的公路都已恢复通车,路面质量达到三级以上。
不经意间就过了北川中学的废墟,它在城外一个较高的平地,沿着公路往下走3公里左右才是北川县城。地震前,从北川中学的教学楼上,可以眺望到县城的全貌。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却令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倒塌,1000多名师生被压在废墟下而失去生命。
这座袖珍的山城,曾因三面环山,一面环水,青山绿水,景色怡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,据说是大禹的出生地,因此北川人都将这里叫做大禹故里。
回望历史,北川原本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县,1951年之前,县城在如今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羌族乡。因为当时禹里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山里,地质条件恶劣,1951年,县城从禹里搬迁到更靠近关外平原地带的曲山镇。在这里,北川县城得到了发展。
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有地质专家专门来北川勘察,指出北川县城处在龙门山的地震断裂带上。北川县城一边正好是喜马拉雅山余脉,一边是龙门山余脉,而且两边都是页岩。
地震之后,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,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,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。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,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,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,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,最终在龙门山北川——映秀地区突然释放。
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老北川县城处处残垣断壁,已是一座废城。自然界还继续在展示顽强的生命力,那些因地震和泥石流变得光秃秃的黄土山坡,又开始长出植被,呈现出些许青绿。
因前夜的暴雨冲断道路,我们不能进到县城里,只能在高处看一看废墟,拍摄几张照片。
带着老北川的悲情和震撼,我们去到新北川,无疑又是一次震撼。
新北川是汶川大地震后,唯一异地而建的县城。
由山东省援建的这座县城规划完善,整齐而充满现代便利的住宅大楼连成一大片,巴拿恰商业街凸显了羌族特色,公路四通八达,新建的北川中学的校舍和体育设施可媲美大城市的普通中学。
“幸存的人有福了,他们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20年。”很多人对我们这样说。
听说当地的领导也在积极为居民的转型创造机会,比如兴建“山东工业园”、“农业产业示范园”等,给当地人创造更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,
祈愿,北川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!
评论